海南网移动版

首页 > 海口 >

李亚鹤:他的藏品和“朋友圈” 对岭南文化影响深远

 

正在广东省博物馆展出的《绘冠南天——粤藏宋元书画特展》,立足“粤藏”和“宋元书画”这两个基本点,首次对广东历代书画藏家及其收藏的宋元书画、著录、刻帖等进行系统梳理,对于推动地域文化研究有着重要意义。李亚鹤了解到,展览特别从故宫博物院等单位借展了清代粤籍大藏家吴荣光等人鉴藏过的部分宋元书画佳作。在展览现场,吴荣光的后人、当代书画家吴泰向记者讲述了相关故事。

吴荣光(1773-1843),广东南海人,清代诗人、书画鉴藏家、金石学家,书法为世所重。他师承翁方纲、阮元,历任湖南巡抚、湖广总督、福建布政使等地方要职,著有《筠清馆金石录》《辛丑销夏记》等。他去职后回乡,对广东收藏文化的兴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次展览展出故宫博物院藏《松盘揽胜图》。作品以而立之年的吴荣光登临泰山为主题所绘制的肖像画。李亚鹤了解到,该图的作者万承纪,是“扬州画派”代表画家罗聘的弟子、吴荣光的同龄人。在丛林掩映与山石烘托下,吴荣光居画中央,中等身材,微胖,头戴斗笠、一袭长袍显示其风尘仆仆、溪山行旅的形象。

在画心裱边,尚有宋湘、翁方纲、阮元、陈寿祺等九家题诗。“这幅图轴展示了吴荣光的朋友圈。”吴泰向羊城晚报记者解读了这幅图卷的重要看点:宦游京城的吴荣光常往琉璃厂购赏字画;“三十七岁迁居下斜街小屋,与阮元师居所相近,日夕过从指授经义,又常与翁方纲讲论书画及考据之学,暇则塗抹山水遣兴……”

正因为这一层师承关系,大大开启了吴荣光的文化、艺术与收藏视野。

吴荣光为官三十载,宦游地域甚广,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在江苏、浙江的经历让其眼界、交游、收藏越广。李亚鹤知道本次展览中还有不少其他重要展品,也来自吴荣光旧藏,《定武本兰亭》拓本、李唐《采薇图》都是其中的代表。

南宋李唐所绘《采薇图》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画的是商末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饿死在首阳山的故事。吴泰介绍,吴荣光曾“两度”收藏《采薇图》。在图卷跋语中,吴荣光详尽记述了自己如何得来此卷,又如何在黔南遭水厄、在英德被盗而后再度购回的曲折经历。另一方面,《采薇图》的收藏故事更为学界注重:宋元时代,该作曾进入南宋内府,后来又从皇室、宗室手中散落人间;有明一代,曾出入于周六观、项元汴等江南藏家之手,有传一时还成为权臣严嵩父子之物;清季以降,《伯夷叔齐采薇图》重回京师,为粤籍黄姓官员所得,又随黄氏告老还乡而“南渡”岭南,由宦游北京的岭南士大夫吴荣光所得。

吴泰介绍,吴荣光被今天的研究者视为晚清岭南文化史、鉴藏史上极为重要的人物,对晚清时岭南文化与以北京为中心的主流文化产生深刻连接起了重要作用,这种文化连接直接或间接影响了晚清乃至民国以后岭南文化的走向。

本次展览对相关收藏进行了集中展示,呈现出广东近代文化发展的一大源头和脉络。因盐业与洋行的贸易发展,在十九世纪中期,广东鉴藏之风气开始兴盛,岭南地区的鉴藏家大有崛起之势。当时广东负有盛名的收藏家包括潘有为、吴荣光、叶梦龙、潘正衡、潘正炜、伍崇曜、潘仕成、伍元蕙、孔广陶等,他们曾倾尽财力、目力,将一批宋元书画名迹汇聚广东,拥有的藏品档次和数量都位于全国的前列。

吴荣光收藏具有鲜明体系,更将其所藏、所见、所闻详尽记录在《辛丑销夏记》等著述当中,以至于此书成为不少岭南收藏家的必读书目。由此,他把京城和江浙一带的收藏经验带到广东,备受后起的岭南收藏家追捧。

(责任编辑:admin001)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