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全社会形成保护海南“母亲河”的浓厚氛围,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时间:2024-08-15 18:01 来源:南海网 作者:小丽 点击:次
8月15日,曾经是垃圾遍野的龙州河,现在不仅成为潭黎村的“门面担当”,还有一个颇具诗意的名字“龙吟泽兴”。这是定安县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项目打造的景观之一,也是南渡江流域水环境治理的缩影。 8月15日是全国生态日。8月14日至15日,海南省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2024年海南环保世纪行活动。此次活动围绕南渡江生态环境保护,以“同饮一江水,共护母亲河”为主题,走进海口、澄迈、定安等市县,调研南渡江流域生态保护、水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的情况,探访多地在南渡江流域治水的“锦囊妙计”。
南渡江河口右岸生态修复项目。记者 林鸿羽 摄 污水“美白” 污水如何从黑到白?“通过管网收集的生活污水经过滤,进入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再进行沉淀即可达标排放。”海南济洋水务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波从污水站的出水井内打上一桶水,清澈见底!这是位于澄迈永发镇卜罗村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站,日处理量为130立方。
位于澄迈永发镇卜罗村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站。记者 林鸿羽 摄 同样将生活污水“洗白白”的还有位于金江镇岸头黄村的污水处理站,这些污水经过处理,将用于农田灌溉,不仅保护了生态环境,更实现了水尽其用。
位于澄迈永发镇卜罗村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站,污水(左)和处理后的水质(右)对比。记者 林鸿羽 摄 农村生活污水是南渡江流域水污染防治的措施之一,这些位于南渡江干流的农村生生活污水得到治理,有效地保护了南渡江的水生态环境。 “我们在进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同时,对南渡江流域开展24小时的水质监测,水质数值异常将第一时间排查并整改。”澄迈县生态环境局水环境管理岗负责人王大福介绍,澄迈多项措施并举开展南渡江支流的污水治理工作,成效显著。目前,澄迈南渡江流域范围内的8个镇已实现污水设施全覆盖,出台了《澄迈县南渡江入河排污口整治方案》,并针对涉水企业、养殖业等开展专项排查整治。 造景“整容” 走进潭黎村龙州河沿岸,由绿植组成的祥云状生态花带环绕着一条亲水栈道让人沉浸在风景中。谁曾想到,这里曾经是一片荒废的滩涂。 变化发生在2022年,定安开展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项目建设,潭黎村龙州河沿岸是项目打造的景观之一,曾经的荒滩摇身一变,成为“颜值担当”。 定安春内村也通过景观的打造,实现旧貌换新颜。“在前期的摸排中,发现沿岸的景观和人文资源适合耕读文化产业的开发,我们通过河道清淤、水岸绿化、河岸生态重建等方式,打造这条生态绿廊。”定安县生态环境局局长黄刻淳说,定安县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项目以河岸为载体,建设白沙溪白沙翠堤、潭榄溪古岸漱涛等9个景观,并挖掘农业、红色、琼剧、产业等水文化要素,探索打造可推广可复制的全域综合治水模式。
定安春内村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项目。记者 林鸿羽 摄 下一步,定安还将为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项目导入产业,促进乡村振兴、农文旅的融合发展。
定安春内村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项目。记者 林鸿羽 摄 此外,海南省南渡江防洪堤工程(定安巡崖村段)将“堤岸围城”变成“水城融合”,一改传统堤岸硬碰硬的“挡浪”功能,建设了休闲甬道、观景栈道、休闲露营等空间,并开展滩地绿化、生态修复等工作,为水岸增添活力。 “体检”修复 曾经成片的废弃鱼塘,现在已经成为南渡江的门户展示空间。海口对市区范围内72.63公里的南渡江流域进行了全面“体检”,通过实施生态修复、水源地保护、入河排污口“查、溯、治”等系列工作,推进南渡江治理工作。 海口为了南渡江流域的水生态健康,制定了一套“体检”修复方案。 南渡江河口右岸生态修复项目,将修复工程与水资源涵养保护相结合,根据迎水面岸和背水面岸不同的生态环境,推动滨水环境功能的恢复。
南渡江河口右岸生态修复项目。记者 林鸿羽 摄 在南渡江水源地,海口建立了日常巡查机制,并对水质情况开展实时监控;通过龙塘大坝枢纽改造工程的建设,保障供水并改善上游防洪排涝。
龙塘大坝枢纽改造工程。记者 林鸿羽 摄 南渡江是海南的“母亲河”,如何做好“海南水塔”守护人?省人大常委会环资工委负责人表示,通过宣传贯彻实施《海南省南渡江生态环境保护规定》做法、经验,曝光存在的典型问题,不断推动南渡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参与度,促进全社会形成保护海南“母亲河”的浓厚氛围,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责任编辑:小丽) |